近期,網絡上流行起了“孔乙己文學”熱,年輕人用以自嘲放不下學歷的“架子”,而不愿通過所謂的“勤勞”手段致富。而就在昨天(2023年3月21日),一則 # 211畢業生靠收破爛月入過萬# 話題沖上了熱搜榜單,并成功引起小編的注意。
近期,網絡上流行起了“孔乙己文學”熱,年輕人用以自嘲放不下學歷的“架子”,而不愿通過所謂的“勤勞”手段致富。而就在昨天(2023年3月21日),一則 # 211畢業生靠收破爛月入過萬# 話題沖上了熱搜榜單,并成功引起小編的注意。從報道內容來看,河南鄭州一211畢業生通過收破爛,每月已經能夠獲得超萬元的收益,基本實現財富自由。
事實上,不論從業者是什么身份,收破爛或者說是資源回收本身就是一門好生意。
有數據顯示,第十個五年計劃期間,我國回收利用再生資源總量約4億噸,年平均增長率在12%以上,主要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總值超過了6500億元,年平均增長率超20%。市場規模相當可觀,且這僅是起步階段的數據。業界甚至有分析稱,資源回收在我國仍屬于朝陽產業,產生量與需求量對標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,未來的發展空間更大。
“無廢城市”建設拉動內需,政策為資源回收“助威”
首先,我們需要明確一點,“無廢城市”并不意味著沒有固廢產生,而是通過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,持續推進固廢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。在2019年生態環境部確定“11+5”試點任務之后,緊接著的2022年再明確117個“無廢城市”建設城市名單,該模式的落地進度比想象中還要快。
而2023年以來,河南、上海、吉林、重慶等地陸續出臺的“無廢城市”建設實施方案,則從地方層面,明確了具體的工作路線圖。專家據此分析,“無廢城市”帶動下,到2030年我國僅固廢分類資源化利用的產值規模就將超出7萬億元。其中,資源回收產業顯然要扮演重要角色。
況且《“十四五”時期“無廢城市”建設工作方案》已正式將固體廢物分類收集及無害化處置設施納入“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”的范疇,從戰略層面要求加快城市固廢消化能力提升。資源回收領域的發展機會無疑會越來越多。
處置手段趨向專業化,分類是有效回收的必經之路
日前,有媒體聚焦了國內電子垃圾回收小鎮——貴嶼。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,這個小鎮就一直接受來自國內外的廢舊電器、電腦等,經過小作坊拆解,可重復利用的元件被二次銷售,剩下的電路板用來“煉金”。據當地人透露,就是在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小鎮中,誕生了多個百萬富翁。
不過這樣粗放式的生產并未維持多久,為有效解決私人作坊帶來的污染問題,貴嶼當地建立起循環經濟產業園區,以進行集中處置。園區發展至今,現有工業企業41家,入駐商戶500多家,從業人數3000余人。2022年園區廢棄電子電器成交量達到14.5萬噸。園區稅收、產值呈現逐年上升趨勢,2022年上繳稅收1.18億元,實現工業產值17.8億元。
與此同時,整個產業園對危廢處理的工藝也在不斷提高,中節能在其中投入使用了國內首個頂吹熔池熔煉爐,一方面有效降低生產運行的成本比較低,另一方面也更加環保節能。而貴嶼的變遷也很能反映國內資源回收行業從無序到有序,從“散亂小”到集中、規?;陌l展歷程。
上述畢業生在接受采訪時表示,“收破爛”其實并不簡單,需要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,對廢品進行分類、清洗、拆解、打包等處理,還應根據市場行情和廢品種類定價及時進行調整。其實也就是當下行業所呼吁的標準化、精細化作業,也是行業未來的一大主題。